首页 游戏福利文章正文

6分钟科普“63棋牌外挂,推荐5个购买渠道

游戏福利 2025年04月27日 21:45 9 采双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 ,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 ,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点击添加客服微信

1.这款游戏可以开挂 ,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行星的光和热的源泉.它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位于距银心约10千秒差距,银道面以北约8秒差距处,并与其他恒星一起绕银心转动.太阳是一个直径约1.4×106公里的气体球,由于引力的作用,太阳的密度和温度是向内增加的.表面温度约6000K,密度极其稀薄.在这样高的温度下不可能存在固体和液体,在太阳表面温度最低的区域有少量的分子,但绝大多数物质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在太阳中心,温度超过1.5×107K,压力约3.4×1012牛顿/厘米2,密度达160克/厘米3,在这种高温 、高压、高密度的环境中,发生着氢变为氦的热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主要以辐射的形式稳定地向空间发射,其中约22亿分之一的能量到达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所需的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太阳是除地球以外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体,而且是唯一的可以详细考查其表面结构的恒星,所以对太阳的研究人们历来十分重视.下表列出了有关太阳的一些基本数据.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外貌随着与太阳距离的变化不断改变,当远离太阳时,呈现为朦胧的点状,当离太阳较近时,体积急剧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慧星内的气体和尘埃向后推开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由于慧星的这种独特外貌,中国民间又称它为“扫帚星 ”.

彗星的命名法有三种.刚发现时,先给一个临时名称,按发现的顺序在年号后面加上一个小写字母,如1990b就是指1990年发现的第二颗彗星.通过近日点以后,就给它以永久命名,即在过近日点的年号后加上一个罗马数字,这个罗马数字表示彗星在当年通过近日点的次序,如1990Ⅲ表示1990年第3颗过近日点的彗星.另外,通常还以发现者来命名,当有多个发现者时最多可取前三个,如池谷—关彗星,多胡—佐藤—小坂彗星.彗星的轨道可分为椭圆(离心率e1)三类.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称周期彗星,它们周期地绕太阳公转.周期彗星又可分为短周期彗星(周期小于200年)和长周期慧星.前者的轨道倾角不大,多为顺行,即绕太阳运动的方向与行星相同.后者的轨道平面在太阳系空间内是随机分布的,顺行的与逆行的各占一半.在双曲线或抛物线轨道上运动的彗星称非周期慧星,它们经过近日点后便一去不复返了.彗星经过行星附近时,会受行星的摄动而改变轨道.如果将观测到的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轨道往前例推,大多数非周期彗星的轨道都曾是离心率较大的椭圆,这说明可能只有很少的彗星是来自太阳系以外的.彗星一般由彗头和彗尾两部分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有的彗星在彗发外还包着厚厚的一层氢原子云,称为“彗云”.彗核的直径很小,只有几百米到上百公里,但集中了彗星的绝大部分的质量,大彗星的质量为103-108亿吨,小彗星的质量只有几十亿吨,彗核的平均密度约为1克/厘米3,和水的密度差不多.彗发的体积随彗星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其直径比彗核大得多,一般为几万公里,有的甚至比太阳还大,但由于彗发内物质很稀薄,故它的质量很小.一般情况下,当彗星走到距太阳两个天文单位附近时,开始产生彗尾.随着与太阳的接近,彗星显著变大变长.彗星的体积很大,可达上亿公里,宽度从几千公里到2000多万公里,但物质极稀薄,密度只有地面附近空气的10亿亿分之一.彗尾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总是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彗尾可分为两类,一类彗尾较直,由离子气体组成,呈蓝色,称“离子彗尾”或“气体彗尾 ”,它是由太阳风的斥力作用于彗星中的离子形成的.另一类是弯曲的,称“尘埃彗尾 ”,这类彗尾是太阳光子的辐射压力推斥微尘而形成的.

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旋转的为数众多的小天体.按提丢斯—波得定则,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距太阳2.8天文单位处应该有一颗大行星.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一个新行星,命名为谷神星,它距太阳2.77天文单位,但因它的体积和质量太小,不能与大行星为伍,故称为“小行星”.以后的几年里,又发现了另外三颗较大的小行星,它们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随着19世纪后期照相技术在天文学上的广泛应用,使发现的小行星的数目急速增加.从1925年起,新发现的小行星算出轨道后,要经过两次以上的冲日观测,才能赋与永久编号和专用名称,有的小行星用古代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命名,有的则由发现者给与其他名称.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照相巡天观测发现亮度大于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有50万颗,小行星的总质量约2.1×1024克,相当于地球质量的0.04%.小行星中最大的是谷神星,它的直径为1000公里,质量为(11.7±0.6)×1023克.除了谷神星等几颗较大的小行星外,其他小行星的直径和质量都很小.小行星的亮度有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它们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不同及它们的自转引起的.小行星典型的自转周期为8-9个小时,小行星的自转轴取向毫无规律,呈随机分布.少数较大的小行星可能是球状的,但大多数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有的小行星还有自己的卫星.按表面照率的不同,小行星可分为C类(碳质,反照率较小)和S类(石质,反照率较大),另外还有少数小行星的金属含量很高,称M类.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轨道半长径界于2.2-3.2天文单位之间,平均为2.77天文单位,少数小行星的轨道半长径比火星小或比木星大.它们的偏心率和轨道倾角多界于大行星和慧星之间,平均为0.15和9.4°.小行星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它们的视亮度跟它们同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也跟它们的表面反照率有关.最亮的小行星是灶神星,目视星等为6.5等.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到1992年为止,已获得正式编号的共有55颗 .

水星,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为辰星.最亮时目视星等为-1.9等,与太阳角距最大不超过28°,由于它离太阳很近,经常淹没在太阳的光辉里,只有在大距前后才能观测到.至今尚未发现有卫星.水星的轨道倾角为7°,是除冥王星外轨道倾角最大的行星.公转的平均速度为47.89公里/秒,是太阳系中运动速度最快的行星,轨道半长径约5790万公里,离心率较大,为0.206,仅次于冥王星.公转周期为87.969日,会合周期为115.86日,自转周期为58.646日,恰为公转周期2/3.19世纪中叶发现水星的近日点进动每百年为5601〃,用经典力学只能解释5558〃,其余43〃无法解释,即“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有人提出是由尚未发现的“水内行星 ”引起的,并计算出“水内行星”的轨道,但多次利用日全食进行观测都未发现.直至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后,才得以解决.水星的赤道半径约2440公里,是地球的38.3%,体积是地球的5.6%,质量为3.33×1026克,也是地球的5.6%,平均密度为5.46克/厘米3,仅次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373厘米/秒2.反率为0.06,色指数为+0.91,都比月球的略小.水星的表面很象月球,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及平原 、裂谷 、盆地等.水星有极稀薄的大气,气压小于2×10-9百帕,由氦、氢、氧 、碳、氩、氖 、氙等元素组成.由于大气非常稀薄,所以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温度高达700K,而夜间可降到100K.水星有偶极磁场,赤道上磁场强度为4×10-7特斯拉,两极为7×10-7特斯拉.

金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第二.中国古代称“太白星”,为除日、月之外全天最亮的星,最亮时达-4.4等.由于金星位于地球轨道内侧,所以总是出现在太阳附近,它与太阳的角距不大于48°,当位于太阳西方时为晨星,位于太阳东方时为昏星,古代的人为它们分别命名,称晨星为“启明 ”,称昏星为“长庚”.至今尚未发现金星有卫星.金星的公转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其离心率仅0.007,轨道倾角为3.4°.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723天文单位,平均轨道速度约35公里/秒,公转周期224.7日.金星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相当大,最近时仅4×107公里,此时视直径为61〃;最远时可达2.57×108公里,视直径仅10〃.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也就是说,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的自转非常缓慢,周期为243日,比它的公转周期还要长.金星上的一昼夜相当于117个地球日.金星的大小、质量 、密度与地球都很接近,其半径约6050公里,是地球赤道半径的95%;质量为4.87×1027克,是地球的81.5%;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95%.金星有一层非常浓密的大气,表面气压相当于地球的90倍,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占97%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氮、氩、一氧化碳 、水蒸气,氯化氢和氟化氢等.金星大气中还存在着频繁的放电现象.由于有浓密的大气保护,金星表面较为平坦,环形山的数目很少,有一些不太高的山或山脉.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态水,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太阳风、紫外线和X射线可以长趋直入,直达大气深处,在离表面附近的地方形成薄薄的电离层.

由于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可以让可见光和紫外线顺利通过,对于红外线却相当于不透明.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以穿过它们加热行星表面,行星向外辐射的热能(主要是红外线)却被吸收和阻挡,最终又返回到行星表面,这样,行星的表面温度会不断升高,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热平衡.金星大气非常浓厚,而且97%以上是二氧化碳,因此温室效应非常强烈,表面温度达480℃左右,而且基本上无地区、昼夜季节的差别.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 、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 *** 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 、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火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排列第四.中国古代称荧惑.火星外观呈火红色,亮度变化明显,视星等在+1.5等到-2.9等之间.卫星两颗,由霍耳在1877年火星大冲时发现.火星公转轨道椭圆形,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1.9°,轨道半长径约为1.524天文单位,轨道离心率为0.093.由于离心率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00万公里,因此火星冲日时与地球的距离有较大的变化.火星的公转周期为686.980日,平均轨道速度为24.13公里/秒.火星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2.6秒,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为23°59′(比地球稍大),因此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火星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6.42×1026克,为地球的10.8%,平均密度为3.96克/厘米3,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38%.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 、氮(3%)、氩(1-2%),水汽和氧的含量极少.火星表面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公里高空的大气压.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小规模的尘暴经常出现.每个火星年还会发生一次席卷全球的大尘暴.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及其他金属化合物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昼夜温差常超过100℃.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为20℃左右,两极地区的最低温度可达-139℃.火星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 、火山和峡谷.北半球主要为巨大的火山溶岩平原和一些死火山;南半球到处崎岖不平,环形山星罗棋布.火星上不存在液态水,但有几千条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60公里,这说明以前火星上可能有过大量的液态水.火星两极地区被白色极冠覆盖.极冠是火星表面最显著的标志,它的大小随季节变化,处于夏天的半球极冠的范围不大,而处于冬天的半球极冠可延伸到纬度60 °处.极冠由冰和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组成,温度在-70℃到-139℃之间,由于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变化不断的气化和凝结,使得极冠的大小不断变化.极冠中大约保存有大气中20%的二氧化碳,水的含量比大气中多得多,如果极冠中的冰全部融化成液态水,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个10米厚的水层.极冠于17世纪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火星在许多方面都与地球相近,有被大气包围着的固体表面,有四季的交和季节的变化,它的极冠夏天缩小,冬天扩大,像是冰雪的消融和冻结,火星表面的颜色也随季节发生变化,像是植物的生长和凋零,19世纪末,观测到火星上面有“运河 ”.因此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甚至是否有象人一样的高级生命成了人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证明所谓“火星运河”是人眼的错觉造成的,它们实际并不存在.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的变化是一种纯粹的气象现象,火星表面是一个极为荒凉的世界,没有液态水,大气极为稀薄,而且十分寒冷,是不适于生命存在的.1976年,“海盗”1号、2号探测器在事先选定的火星上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区软着陆,采集了土样,土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但无法确定这种变化是由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引起的,还是土壤中某种化学过程的结果.因此,现在还不能完全排除火星上存在低级生物的可能性.

土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六颗.中国古代称填星或镇星.1871年发现天王星之前,土星一直被认为是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土星有较多的卫星,截止1990年已发现了23颗,它还有易见的光环.土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离心率为0.055的椭圆,轨道半长径为9.576天文单位,即约为14亿公里,它同太阳的距离在近日点时和在远日点时相差约1天文单位.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2.5°.公转周期为10759.2天,即约29.5年.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9.64公里,自转很快,自转角速度随纬度变化,赤道上自转周期是10小时14分,纬度60°处为10小时40分,高速的自转使土星呈明显的扁球形,极半径只有赤道半径的91.2%,土星的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为26°44′.土星的赤道半径为60000公里,是地球的9.41倍,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为5.688×1029克,是地球的95.18倍.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居第二位.平均密度只有0.70克/厘米3,比水还低.由于土星的大半径和低密度,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地球表面相近.土星的大气以氢、氦为主,并含有甲烷和其他气体.大气中飘浮着由稠密的氨晶体组成的云,有彩色的亮带和暗纹,但比木星大气中的云带规则.土星表面温度约为-140℃,云顶温度为-170℃.行星探测器“先驱者 ”11号发现土星上有一个由电离氢构成的电离层,电离层温度约为977℃.

天王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侧 、海王星内侧而名列第七,颜色为灰蓝色,是一颗巨型气体行星(Gas Giant).以直径计算,天王星是太阳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质量计算,则比海王星轻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腊神话的天乌拉诺斯.

海王星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个,是一个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个通过天体力学计算后被发现的行星.因为天王星的轨道与计算的不同,1845年约翰·可夫·亚当斯和埃班·勤维叶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个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台长约翰·格弗里恩·盖尔真的在这个位置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目前海王星是太阳系内离太阳第二远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涅普顿(Neptune).

(详尽资料)zhidao.baidu/question/3618645?fr=qrl3

一道地理选择题 太阳之所以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根本原因是

#能力训练# 导语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 ,孩子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便要不断给孩子充电,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学习。下面是 无 分享的精选世界天文地理知识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

 1、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

 2、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 、木土天海冥 。

 3、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海冥)。

 4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液态水。

 5、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

 6、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7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 ,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8、太阳活动黑子(标志) 、耀斑(最激烈) 。

 9、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10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 、日心说 、大爆炸宇宙学说。

 1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

 12、天体的分类:星云 、恒星、行星、卫星 、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3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14、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

 15、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6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篇二

 1、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 、强辐射 、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

 2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

 3、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4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5、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 、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6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7、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8、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 ,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

 9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10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11、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 ,北极为最北 ,南极为最南。

 12、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13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

 14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篇三

 1、月相:新月 、蛾眉月、上弦月、满月 、下弦月、残月

 2、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3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4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 ,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 ,呈逆时针旋转 。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0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 ,时刻增大4分钟。

 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3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14、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15、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 。一月初(近日点) ,七月初(远日点)。

 16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 ,呈逆时针旋转 。

 17、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8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19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太阳之所以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根本原因是太阳有巨大的体积和质量 。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 、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 ,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扩展资料:

太阳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

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 ,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 、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百度百科-太阳

高一地理记忆知识要点(部分)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

1 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2 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 ,最远的是冥王星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人类目前探索并准备移民的是火星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3 总星系: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不是全部的宇宙 ,其中心是观测者。

4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是普通的行星 ,特点与其它行星比较并不特殊

地球是特殊的行星,因为目前的宇宙中只发现其有生命

5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1)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3)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4) 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地球能吸引大气前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5) 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1.2 太阳 、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1 太阳辐射是电磁波

2 太阳能源来源是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3 太阳辐射能中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

4 人类利用的太阳辐射能有:太阳能发电、热水器等,煤 、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

5 太阳大气层分为三层:光球、色球 、日冕

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黑子(原因是温度低于周围1500度)——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色球——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

(2)耀斑爆发时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3)对地球磁场影响 ,产生“磁暴”现象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 开发宇宙

(1) 空间资源:卫星通讯 、太空实验等(辽阔、高真空、强辐射 、失重)

(2) 太阳能资源(太空利用)

(3) 矿产资源(月岩中有 )

2 保护宇宙环境:对太空垃圾的措施(推到其他轨道、带回地球)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1 地球的自转

(1)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南天极俯视顺时针)(画南、北极地俯视图,赤道侧视图 、其他角度的) 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仰看北极星在地面上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2)周期:恒星日——360度——真正周期——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360度59分——人类实用周期——24小时

(4) 速度:南北极点无速度(速度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度纬线是赤道的一半)

角速度——除极点外都相等(15度/小时 ,1度/4分钟)

2 地球的公转

(1)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 近日点——1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快

远日点——7月初——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较慢

(3)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俯视逆时针)

(4)周期:公转360度——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同时同向运动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是23度26分)

地球公转的特点: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

4 太阳直射点:唯一在地球上太阳光与成90度平角的光线在地面上的交点

5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最北——北回归线——6月22日——北半球夏至日

最南——南回归线——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

在赤道上——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春分日 、秋分日

公转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5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1 昼夜的形成: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2 太阳照亮的一半地球——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地球——夜半球

3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太阳高度是0度

从立体几何学来说——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

1 较东的地方时刻较早(画经度示意图:东经度、西经度 、东西经度0度经线和180度附近)

2 区时划分的国际标准:0时区、东西十二区、东八区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 ,沿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不一定是90度)

4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5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找到直射点的位置是关键)

夏 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一年中有两个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全球各地区只有一个 ,就是在当地的冬至日)。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小结: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6 四季的划分

中国传统上的四季:立春 、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主要适用于我国的黄河流域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 、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四季的划分:春分、夏至 、秋分和冬至为起点

北温带实际上使用的四季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春季:3、4、5月 夏季:6 、7、8月

秋季:9、10 、11月冬季:12、1、2月

7 五带的划分

界线:南 、北回归线和南 、北极圈

名称: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北温带、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

北寒带 、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 低层大气组成:主要是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2 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氮和氧(合占空气体积的99%)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少量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

水汽和固体杂质(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 、排放氟氯烃化合物

4 大气的垂直分布

依据: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

(一) 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 、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对流层的热源是地面

(2)对流运动显著。原因:上部冷下部热

对流层厚度: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在气压带和风带的三圈环流图上 ,三圈的高度不同)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上升,气温降低,冷却成云致雨)

(二)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

特点:(1)气温的垂直分布 ,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原因: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在22----27千米高度。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原因:上部热下部冷

与人类的关系:臭氧层是天色屏障 ,大气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三) 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的高度,此处气压是0

80----500千米的高度 ,有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波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光谱:人眼可见的可见光区(0 。4----0。76微米)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被大气削弱的最少,因此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紫外线区,主要被臭氧吸收

红外线区,主要被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1)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这也叫选择性 。

(2) 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举例:夏季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

(3)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注意 ,还有一部分是可以到达地面的)

举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交通信号灯中红色的不易被散射,远处看得见。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高度越大,被削弱的就越少 。(同时记住 ,太阳高度越大 ,太阳的辐射就越强,因此,夏季 ,北半球虽然离太阳较远,但是,太阳高度大 ,白天长,气温就高)

3 地面是大气对流层直接的热源(地面的长波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短波)、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举例:夜晚天空有云,气温较高

5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保温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气温提高到15度,形成了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6 全球热量平衡:整个地球的多年平均热量收支是平衡的 。

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过多 ,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

2.3 大气的运动

1 大气运动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

2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3 大气的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 ,由冷热不均造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 ,由同一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造成

4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的,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同一平面上,地面上冷的地方是高气压 ,热的地方是低气压,对应的在地面的上空,在上空的同一平面上 ,冷的地面的上空因空气下沉到地面,上空的密度变小,形 成上空的低压 ,热的地面的上空,因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上空的高气压(再次说明 ,天上与天上的同一平面比,地面与地面的同一平面比)

注意记住:同一平面上,密度大气压高 ,密度小 ,气压低

举例:城市风——热岛效应

5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压区向流向低压区的力,这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如果大气在同一平面上的密度是均匀的,没有气压梯度 ,空气就不流动,也就是 没有风)这个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矢量),这个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疏密有关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速就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速就 小 。

6 风向与受力的关系:

(1) 受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

(2) 受两个力:加上一个地转偏向力,风力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注意南北半球的偏力不同)

(3) 受三个力:再加上地面摩擦力,摩风向等压线有一个交角(锐角)

注意:高空的大气只受到两个作用

友情提示:你会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吗?(气旋与反气旋图)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1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在规律的大气运动。(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2 低纬度环流:(以下所说的气压带与风带都是指近地面的名称)

(1) 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 ,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2) 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 ,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 ,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 、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 、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3) 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由北风右偏成东北信风 ,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

3 中纬度环流:

(1) 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2) 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 ,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 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 、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4 高纬环流:

(1) 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 ,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 ,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2) 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极地 ,地转偏向力较大) ,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为了区别于信风带 ,极地的风带就叫极地东风带。

小结: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6 个风带 。(学会画图)

5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 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2)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注意:课本上的示意图,看太阳的位置,判断是二分二至日并能知道气压带和风带向南 、北的哪个方向移动了。这会与地中海气候联系起来考。

6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从全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 ,除南极洲附近以外(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原因是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 ,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近地面的气压带都被切成一块一块的,是块状而非带状 。

(2)以亚洲----太平洋地区为例

夏季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压带 ,使副高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 ,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压带,使副极地低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7 大气活动中心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 、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 ,对世界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8 季风环流

(1) 定义: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

(2)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部分,亚洲东部是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其他地区也有季风(美国东南部 、澳大利亚东南部)

(3) 形成季风的原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二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举例:海陆势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东亚的冬、夏季风和南亚的冬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南亚的夏季风(西南季风) ,其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形成西南风。

(4) 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的地区: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 ,海陆热力差异比世界其他地区都显著。

(5) 东亚季风:(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夏季风:来自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 ,高温 、湿润多雨

(6) 南亚季风:(热带季风)

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风(北印度海水逆时针流动)

夏季风:来自南半球的西南风(北印度洋海水顺时针流动)

9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 ,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梅雨

7----8月 ,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 。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 ,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

小结: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 ,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1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 、锋面气旋

2 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

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

关于“太阳系地理知识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好信息牛逼 网站地图